电影《南京照相馆》取材于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的真实罪证影像安徽股票配资,正在热映。该片点燃了暑期档观影热情,上映5天票房破6亿元,位居单日票房榜首。
影片从一间照相馆、几个普通人的视角切入,展现了一段不能忘却的抗战记忆。故事讲述了一群生活在南京的普通百姓在吉祥照相馆避难,被迫帮助侵华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意外冲印出了记录日军屠城罪证的照片,并谋划将罪证运送出去、公之于众。
导演申奥认为,在那个年代,照片记录的是人生最值得留念的时刻,一张照片往往承载着一个家族的记忆。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发动的舆论战、宣传战无处不在,一些照片一度成为军国主义操纵舆论的工具。作为故事的主要发生地,照相馆里充满了侵略者需要掩饰的罪行,实际上这些都是需要被曝光的真相。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观众了解这段历史。
影片通篇以照片为叙事核心。子弹上膛、胶片上卷;扣下扳机、按下快门……影片一开场,一段蒙太奇手法将枪击和摄影的过程交替展示出来。开枪和拍照的英文单词相同,暴行的实施和记录形成了呼应。照片此时成为日本人的战利品。
在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侵华日军逼迫中国百姓拍摄所谓“亲善照”,枪口下的平民被迫在镜头前微笑,一些照片在无形间也变成篡改历史的帮凶。电影结尾处,日军战犯被执行枪决,演员高叶扮演的林毓秀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刻。影像在那一瞬间成为了捍卫国民尊严的子弹,成为对已牺牲同胞们的交代。
电影想传递的是,要学会辨别信息真伪,分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影片反复提及“朋友”二字,充分揭露日军伪善与欺骗的本质。放在当下和平年代来看,我们依旧要提醒自己,分清楚是非曲直、正邪对错。
影片采用群像叙事,展现了一群生活在南京的百姓在侵略者的铁蹄下从求生到抗争的觉醒历程。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人物操着不同的方言口音,呈现当时的南京城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气质。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邮差苏柳昌如同现代社会奔波于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林毓秀是一名演员,向往更大的舞台。照相馆老金一家代表在这场战争中受到迫害的家庭。反面人物王广海则代表投机分子。
底片是日军暴行的证据,也是平民反击的“武器”。在发现屠城罪证后,这群普通人谋划保存并转运底片。从冒用照相馆学徒身份保命,到为了保护众人、底片与日军摄影师拼死一搏,苏柳昌在危难之际表现出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老金等众人在绝境中曾恐惧、挣扎,却在目睹暴行后选择想方设法守护、传递罪证底片,展现出中国人的勇敢与韧性,彰显团结一致、守望相助的精神品质。
主创团队认为,保存日军屠城罪证并非一个孤胆英雄独立完成的事情,而是群策群力、团结一致才得以完成的壮举,因此影片从群像视角切入,着力展现小人物的无畏精神、团结意志和家国情怀。
在拍摄前,主创团队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城墙博物馆等地调研,查阅大量资料,并参考了华东照相馆、秦淮照相馆等原型故事。影片尽可能做到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呈现当时当地真实发生的事件,让故事更具力度和厚度。
现实中,南京城内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把16张日军拍摄的照片装订成册,爱国青年吴旋接力守护这些珍贵影像,最终成为南京大屠杀案的重要物证。电影中出现的日军掠夺城砖的情节也改编自真实历史,带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的“八纮一宇”塔如今被包装成“和平之塔”,但日本右翼势力依然在用错误的历史观影响年轻一代。
不少观众通过影像关联现实,感受到历史真相的分量。有观众评价,照片穿过战火安徽股票配资,电影跨越时空,让课本中的文字变得更加鲜活,让孩子了解先辈的勇敢与无畏,更知和平时代的珍贵、吾辈自强的意义。
财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